欢迎登录 人事帮邦!登录|注册|
手机版

扫描打开手机版

当前位置 :首页 >新闻动态 >正文

大余县贫困户乐当“月薪族”

发布人:jxch12333时间:2019-04-12阅读:1647次

 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。近年来,大余县人社系统把脱贫攻坚摆在重要位置,扎实开展就业扶贫工作,以公益性岗位、扶贫产业基地,就业培训为主抓手,不断提升贫困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脱贫动力,让“就业一人,脱贫一户”的成效日渐显现。
  一、岗位托底,劳动脱贫
  家住大余县河洞乡河洞村的郭锦成因残致贫,生活条件困难,靠门口几块薄田勉强度日。经扶贫工作队的调查摸底,为他提供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,每年可增加收入1万元。河洞村第一书记廖舰舰深有感触:“有了公益性岗位,让缺乏就业机会的的贫困劳动力有了稳定的收入,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!”
  针对农村贫困群众文化低、年龄大、就业难等实际情况,该县结合农村环境整治、乡村振兴、旅游创建等工作,在全县开发托老看护、保洁保绿、治安巡逻、乡村道路维护、山林防护等公益性岗位,对有就业愿望、就业条件的贫困群众实行了安置,并制定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,并在各乡镇张贴公益性岗位招聘公告,定期发布动态信息、村干部及扶贫工作队上门入户宣传、举办招聘活动等形式,动员贫困劳动力报名应聘上岗。“开发乡村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,不但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,而且也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了人员保障。”该县人力资源市场主任对笔者说。目前该县已安排6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。
  二、基地扶贫,居家就业
  输血变造血,基地扶老乡。近年来,大余县开辟了一条“产业基地+贫困户+就业”的扶贫新路子。按照政府引导、企业自主的原则,该县创新就业扶贫载体,打造“半小时就业圈”,把培育“扶贫产业基地”作为发展现代农业、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。依托各乡镇特色种植、养殖、农产品深加工、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业发展,县政府鼓励企业开发适合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岗位,平均10公里范围内就有一处基地可供贫困劳动者选择就业。
  “我来这一年多,每天有70元的收入,一个月下来,有一两千元的收入。”经人介绍,青龙镇赤江村贫困劳动力朱德皇来到县一科水稻扶贫产业基地上班,既能挣钱补贴家用,又不耽误照看孙子。
  “我们发挥就业部门职能特长,支持引导产业基地、龙头企业、合作社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,对带动10名以上的周边贫困劳动力,增加务工收入或家庭经营收入,与贫困劳动力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入股协议、返租倒包协议书,每年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建设补助资金,既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,又解决了养懒汉问题。县就业局办公室负责人感慨地说。
  县就业局一方面在农村专业合作社、种植养殖大户等在镇、村设立就业扶贫产业基地,提供技术含量不高、工时灵活的工作,带动年纪偏大、无一技之长或身体有残疾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;另一方面为基地提供政策咨询、技能培训、招工服务等多项服务。在为贫困劳动力带来希望的同时,“产业基地+贫困户+就业”模式也让企业、村集体得到实惠。“这一模式帮我们解决了招工难、用工贵的问题。”大余县一科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宏飞如是说。
  三、授人以渔,实效为先
  “我做什么才能脱贫?”黄远志曾经的困惑因创业培训而解。他是黄龙镇旱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参加培训后,他开办了一家理发店,虽然生意不是特别火爆,但自食其力已经绰绰有余了。
  培训如何有实效?突出培训针对性乃破题之法。该县以市场为导向,与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相结合,联合县职业中专等部门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,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、基地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、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,课程设计以“一看就懂,一学就会”为原则,从根源上解决了贫困劳动力文化水平低、技能弱的问题。同时,与乡镇搭建实训课堂,实训跟着课堂走,让技能培训“理论实践两结合”。该县要求培训老师多上实训课,把理论融入实训中,手把手传授技能,让贫困劳动力愿意学,学得快,记得牢。
  农村贫困人员中,不少“3040”妇女想当月嫂,实现就业脱贫。县人力资源市场在调查中发现,随着“二胎”政策的放宽,月嫂成了“香饽饽”,月薪普遍在六、七千元之间。近日,在新城镇观路村,成套育婴实训模具搬进了月嫂培训班的课堂, 满足了贫困妇女想当月嫂的就业意愿。今年以来,有500多名贫困人员参加了培训,有430余名实现了就业创业,培训合格率达到85%以上。(赖作明)


    来源|大余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

来源:转载|大余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信息为互联网收集而来,如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上一篇:合肥市住房公积金开启支付宝“刷脸”查询

下一篇:员工入职当月因社保缴费冲突,新单位无法为其参保,发生工伤咋办?

人事帮邦